时间: 2025-02-21 01:52:03 | 作者: 锅炉分类
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,有很多珍稀文物出土。其间,一次出土五件青铜甗(yǎn),数量之多,为同时期稀有。
甗(yǎn),曾是祭祀礼器,跨过千百年,早已走入中国人的日常日子。从甗(yǎn)的结构来看,下为鬲或鼎,可烧水可炖煮,上为甑,底有箅孔,经过蒸汽上升把谷物蒸熟,这应该是今日蒸锅的原型。
商周时期,栽培逐渐替代渔猎收集,为人们供给首要食物来历,甗(yǎn)等蒸煮食器也因而更为遍及。《周礼》所列“八珍”中,“淳熬”和“淳母”,便是把肉酱浇在稻米黍米蒸饭上,可谓古代版“盖浇饭”。
武王墩墓的五件青铜甗(yǎn),造型纹饰素净精约,归于战国晚期遍及风格,细心探查,其间一只却大有玄机。
瞧↓这只甗(yǎn)的安身中肘,浮雕兽首背面藏有机关,可让三条“腿”折叠90度,整尊甗(yǎn)似瑞兽由立变卧。
这种折叠规划,在今日看来或许很寻常,但在长远的青铜时代却极为稀有,对原料工艺都要求甚高。
专家初步判断,它契合文献中行器的记载,便于带着,运用惬意。或许它曾跟从墓主人考烈王讨伐会盟、郊游打猎、外出祭祀,见证过风云变幻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,从古至今,吃饭都是咱们的头等大事。除了甗(yǎn),古代其他煮饭的炊具也是形形色色、大有考究。这些图上的生僻字,你知道几个?
2000多年前的小熊造型“高压锅”,规划十分精巧,这种运用密封发生压力的原理,很像现代运用的高压锅。
3000多年前的“蒸锅”自带汽柱,在现在出土的铜甑器中只发现了这一件,两头有一对把手,正中间有一根汽柱,与今日的汽锅十分类似。
这口“大锅”口径50cm,底径44cm,高39cm,可做20人份的菜。一般放置在炉灶上或挂起煮物,和现代的炖锅形状大体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