锅炉技术
男子放出400斤白牦牛给亲戚看_西藏地震后他送了400袋牛粪!村民:没有这些冬天睡不了觉!

时间: 2025-03-14 09:25:05 |   作者: 锅炉技术


 
产品详情

  后,他送了400袋牛粪!村民:没有这些,冬天睡不了觉!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,相信我们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?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,一块儿来看看吧。

  在西藏定日县发生6.8级地震后,灾区急需的物资不仅限于矿泉水和方便面。震中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山脚下,海拔约为4259米,气温极低,最低温度降至零下18摄氏度。寒冷成为灾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
  得知灾区急需牛粪的消息后,300余公里外的德吉村村支书米玛次仁立即行动起来,组织村民捐赠牛粪。村民们纷纷响应,有的开着三轮车送来牛粪,有的背着牛粪走到村委会。40多户人家,家家户户都捐了,一共捐了约400袋牛粪。

  1月8日上午,米玛次仁接到乡里平安办的紧急通知:灾区目前急需儿童棉衣、暖炉和牛粪等物资,请各村迅速搜集相关物资,捐赠或出售均可。作为德吉村的村支书,年轻的米玛次仁迅速传达了这一通知。不久,村民们便带着自家的米面、孩子能穿的棉衣、风干的牛粪、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糌粑等物资,从村庄的各个角落汇聚到村委会,但没有人愿意出售,所有人都选择捐赠。

  “天气太冷了,没有这些物资,冬天根本没办法安睡。”米玛次仁说,“那边海拔更高,气候更寒冷。”

  牛粪是青藏高原上最普遍的燃料,牧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,无论是烧水、做饭还是取暖,都需用到。通常情况下,每年冬季,一个家庭每天大约需要消耗两袋牛粪,每袋重四五十斤。许多村庄饲养牦牛,一年四季都有人收集牛粪。牧民们将收集的牛粪放在屋顶或院墙上晾干,然后储存在屋内。然而,现在震中地区的许多房屋已经倒塌,衣物、棉被、火炉、牛粪等都被埋在废墟之中。余震不断,即便是那些尚未完全坍塌的房屋,人们也不敢靠近。

  地震发生在当地气温仅有-12.2℃的清晨,日喀则的天空刚刚破晓,人们在惊慌中起床,有的人甚至来不及穿上衣物。有人仅穿着单薄的秋衣秋裤就匆忙逃向户外;还有人未能及时躲避,被轰然倒塌的房屋所掩埋。电力也已中断,在救援帐篷尚未完全到达的夜晚,一些村民只能裹着被子,在空旷的野外度过寒冷的夜晚,也有人在车里勉强过夜,许多人则捡拾零散的牛粪和木材,在村子里生火取暖。

  “太冷了,现在最担心的是身边的人感冒。”定日县措果乡塘仁村的村民巴桑这样说,尤其是早晨,有时冷得连手都伸不出来,由于昼夜温差巨大,许多老人和孩子陆续感冒,这让他深感忧虑。

  近日,西藏蓝天救援队一直在长所乡帮助村民搭建防寒帐篷、活动板房,分发御寒物资,并继续搜寻被埋物品。在废墟中,他们协助村民搜救出家具、佛像、青稞、牛羊,以及装有家中金银珠宝的铁箱。有一对夫妇向他们求助,希望能找回一张珍贵的照片。最终,他们在几乎完全坍塌的300多平方米的房屋废墟中找到了一张孩子的半身照片。

  1月8日傍晚,当米玛次仁拉着满满一车牛粪从德吉村出发时,他的蓝牌货车已经装得满满当当。他所在的乡镇,这次共捐赠了7车物资,这中间还包括4车牛粪,2车面粉和糌粑,以及1车火炉。当他驾车从乡里前往区里时,才得知整个桑珠孜区那天共有109车物资要送往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县——定日县和拉孜县,其中牛粪是当地人捐赠最多的物资。

  地震过后,在西藏的许多地方,人们纷纷行动起来,将家中储存的牛羊粪一铲铲地装进编织袋。许多村庄和社区的物资捐献点,装满牛粪的编织袋堆积如山。在震中以东300余公里的江孜县东郊村,村民们捐赠了7000余袋牛粪等燃料;在震中700余公里外的错那市觉拉乡,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各自背着两袋牛粪,徒步前往集中捐献点;在震中以北的那曲市尼玛县,有村民冒着风雪,将牛粪装上车,再冒着风雪将它们送往800余公里外的灾区。送往灾区的,还有来自500余公里外的山南市和1000余公里外的林芝市的柴火。

  1月9日凌晨1点,米玛次仁随着车队从桑珠孜区出发。他的目的地是定日县。那时,西藏的夜已经很深,气温极低,但通往灾区的路上车水马龙,这是米玛次仁从未见过的繁忙景象。悬挂着“抗震救灾”的醒目红色横幅,车辆来自山南市和市,仿佛西藏的七个市、区都汇聚于此。米玛次仁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感动。由于前往灾区的车辆络绎不绝,车队的行进速度降至大约60公里/小时。

  直到1月9日凌晨6点过后,米玛次仁负责运送的牛粪才终于抵达定日县。当天上午,他接到通知,需要将牛粪送往曲洛乡,那是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。通往曲洛乡的道路在地震中受损,行车颠簸,米玛次仁驾驶得格外小心。这辆装满牛粪的卡车,在灾区的道路上并不显眼。

  1月9日那天,原本在藏南拍摄纪录片的旅行博主曾嘉懿计划前往灾区探访,在前往定日县长所乡的途中,她被眼前壮观的车队深深震撼,同时她也注意到许多车辆装载的是牛粪和柴火。“在这一刻,你根本没办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。”曾嘉懿说道,她心中既有酸楚也有感动。

  震后第三天,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。震后第三天,灾区已搭建了224个安置点,安置了4.75万人。灾民们领到了棉被、毛毯、棉衣、火炉和牛粪等物资,生活逐渐恢复。孩子们收到了新的纸笔,村民们喝上了酥油茶,吃上了糌粑。

  巴桑称,目前村民的吃住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,他们村也收到了大量捐赠的牛粪,每户人家每天可以领取3袋,虽然暂时够用,但未来可能会出现短缺。曾嘉懿也是在震后第三天到达灾区的。在长所乡的一个村子里,她只看到一群牦牛在村巷中游荡,村中空无一人,异常安静,四周都是残垣断壁。受灾的村民已经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。

  在临时安置点,帐篷内摆放着新发放的床、桌椅、被褥、米、面、油,帐篷外则放置着新发放的火炉。不远处的空地上,堆放着从震区外送来的牛粪、木柴、煤炭。卫生巾、儿童纸尿裤等物资也陆续到达。曾嘉懿看到,村民们已经能够领到新鲜的牛肉和猪肉。在一些村庄,牧民们像往常一样喝上了酥油茶,吃上了糌粑。一些孩子收到了老师通过家长手机发送的寒假作业,也收到了新的纸张和笔。一些村民还收到了灾前网购的物品快递。一些乡镇的超市也开始重新营业,只是地点有所改变。

  尽管如此,在震后的这几天里,许多人都说,余震不断,睡不好觉,一些小朋友对地震仍心有余悸。余震连绵不绝,让人难以安睡,一些孩子们对地震的恐惧仍旧挥之不去。这几天,巴桑最多只能睡五个小时,因为余震频繁,“仿佛已成常态”。

  据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截至1月9日15时,日喀则市定日县“1·07”地震共监测到余震1211次,其中3.0级及以上的余震达33次。1月13日20时58分,当地发生了5.0级的地震,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余震。

  “曾经多么美丽的家乡,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得面目全非。”巴桑在余震过后,情绪几近崩溃地说道,“希望余震能够停止。”巴桑透露,他所在的定日县措果乡,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青稞和养殖牛羊。在这次地震中,青稞幸免于难,但一些牛羊不幸遇难。巴桑一家七口人,平时主要是依靠他在日喀则带领珠峰旅行团的收入来维持生计。地震发生后,他迅速从日喀则市赶回家乡,却发现家园已经坍塌。

  “多年的辛勤努力,一夕之间化为乌有。”巴桑说,他一度感到绝望,难以接受现实,但后来转念一想,“只要人平安无事就好”“国家会帮助重建家园”。只是目前正值严寒,重建工作暂时无法展开。巴桑预计,他们至少需要在临时安置点居住半年。

  那天,在长所乡,一个小女孩告诉曾嘉懿,她的父母因为担心余震,想要将她送到的亲戚家,那是她一直渴望去玩的地方,但现在她并不愿意去。“父母留在村子里可能会有危险,我现在没有心情去。”

  在离开灾区的路上,曾嘉懿看到货车正将活动板房、预制房运往受灾的村庄。“他们很快就能从帐篷中搬出来。”1月9日,灾区的首批活动板房已在长所乡森嘎村的安置点开始搭建。天气预报显示,冷空气即将南下,气温将再次下降,震区可能会迎来降雪。曲洛乡、措果乡等震区的受灾村民也在随后的几天里陆续搬离帐篷,住进了活动板房。板房内配备了床铺、电力和暖炉,有时室内温度可达20℃。

  米玛次仁离开曲洛乡前,灾区的村民们往他的驾驶室里塞满了水和食物。在返程的路上,余震不断,手机警报声此起彼伏,有时他甚至可以感觉到车辆在行驶中摇晃,但前往灾区的车辆依然络绎不绝。

  米玛次仁心想,“这个冬天,他们应该能够温暖度过了。”——这是米玛次仁的愿望,也是所有参与这场接力的人们的共同心愿。

  在这场灾难中,我们正真看到了废墟与寒冷,也看到了温暖与希望。牛粪或许微不足道,但它承载着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谊,也让我们明白:在寒冷的冬天,温暖从未远离。在这场高原寒冬中的大救援里,每一个微小的善举,都让人们相信:人间自有真情在,雪中送炭最暖心。

  以上就是多特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男子放出400斤白牦牛给亲戚看_西藏地震后,他送了400袋牛粪!村民:没有这些,冬天睡不了觉!全部内容了,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。

  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可联系多特删除。(联系邮箱:)


Copyright © 2028 网络服务商 乐鱼手机官网入口首页_乐鱼手机官网首页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网站地图

鄂ICP备2022004032号-2